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美一天美发网

快捷登录

查看: 62633|回复: 0

[行业新闻] 广州美发历史与重要人物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09-8-26 00:28:29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一天网客服微信:275273882
       最先引进港台的先进技术与潮流,影响辐射全国。“广州发廊”成为发型时尚的代表,广州发型师的美发技术受到全国认同,打响了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成功经营的第一炮。

  质检报告
  带动全国审美革命
  广州的个体发廊可谓最先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当年发廊搭上个体经营的第一班车,把香港的潮流发型、美发观念、经营手法引进国内。在国内普遍还没有任何发型款式的时候,广州街头已涌现另类的时髦,像“秀枝装”、“奔头”这类对电视明星发型的模仿,让广州的年轻男女做了一回星光熠熠的美梦,甜滋滋地享受街上行人的艳羡目光。同时,个体经营给予发型师旧时无可比拟的自由,让一批用心钻研技术的年轻人大胆施展创造力,美发技术突飞猛进。到了内地其他地方的个体发廊兴起,竟不约而同都以“广州发廊”的面目出现,借一个“广州”的称谓,以证明自身过硬的技术和对潮流的准确把握。
  仿佛一夜春风,“广州发廊”在不知不觉间已红遍全国。那时业内人士把广州比做海鲜池,随手一抓一家发廊,无不生猛新鲜。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发廊在全国范围内如雷贯耳,名气与装修行业相当。应该说,广州发廊带给全国的,不仅有最新鲜的发型潮流,更重要的是生活审美方式的变更。广州人大胆地把港台明星的发型移到自己头上招摇过市,敢于最先打破全国沉闷划一的发型,仅此举措,已足以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而这一切,又是由广州的发廊首先带动的。如此看来,广州发廊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绝对不是盲打误撞,广州的发型师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外来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开放思维,把潮流创新的火炬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

  全息广州
  “飞发”与“做头”
  广州话是很有意思的,明明是理发,广州人不说“剪发”,偏偏要说“飞发”。我研究了半天,这里面的“飞”到底是什么意思——发剪翻飞?头发飞舞?
  想想,“飞发”,语音响亮,意象潇洒,果真是生猛得很哩。
  小的时候,“飞发”对于我来说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每当理发师傅把白布围在我的脖子上,操起理发剪的时候,只听得耳边“嚓嚓”直响,冰冷的剪子不时擦过我的头皮,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那时候哪顾得上什么发型啊,一心只提防着理发师别把我的小耳朵剪掉一小块。剪完了,老妈左看右看,有时能得个“不错”的评语。有时比较倒霉,因为剪得像锅盖,就会落得个“屎塔盖”(注:即马桶盖)的“美名”。
  我记得到我初中——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时候——广州已经有很多发廊了,而且遍布大街小巷。有时我也会和老妈一起去“飞发”,我的任务是把长了的头发剪短,老妈的任务是自带“粟米水”(注:指冷烫精)去烫发。那个时候,看着老妈顶着一头当时很流行的“炒面”,其实颇为羡慕,仿佛已感觉到档次的不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人已很少讲“飞发”了,改叫“做头”。其实光是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审美观念的日新月异——“飞发”只是把头发剪短修整的简单操作,而“做头”,很明显,头发已经成了一种“工程”,要花点金钱、功夫去“做”好了。
  广州人在春节前是一定要去“做头”的,这种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令大小发廊每每在春节前的两个星期统统“爆满”,发型师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广州人也早就了解了“发型”对个人形象的重要性,他们早就不满足于“飞发”,知道要跟发型师说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发型。
  有人说广州人不会打扮,其实广州人不是不会打扮,只是他们从没有把打扮当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罢了。实际上,他们早就知道,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脚,都要“做”得漂漂亮亮。
  ■原景再现
  “飞发佬”变成“发型师”
  【1979年,高第街诞生了广州第一家个体发廊:罗维丽莎。小店照搬了澳门当时最有名气的发廊名字,同时从澳门引进“冷烫”技术,使其迅速成为个体发廊的最大卖点。】

  以前的广州人想要理发,有两种选择,一是去国营理发店,也称理发室;一是找到街边在树上挂个镜子,树前摆张椅子的剃头师傅。理发师俗称“飞发佬”(广州方言,意思即“剃头匠”),这称谓里包含一点蔑视意味,当时的理发师在人们心目中是地位低下的职业。
  1978年底,改革开放之风吹起,政策开始允许私人领牌进行经营活动。1979年,高第街诞生了广州第一家个体发廊——罗维丽莎。小店照搬了澳门当时最有名气发廊的时髦名称,同时从澳门引进“冷烫”技术,使“冷烫”迅速成为个体发廊的最大卖点。那时国营理发店普遍使用的技术是“热烫”:进行“热烫”的顾客头上罩着吊满电线的电烫机,一动不动地坐着等待数小时;进行“冷烫”的顾客则只需等师傅调好药水,抹到头发上,夹发上芯,套上帽子,或坐在店里看杂志,或提个菜篮子外出买菜,差不多时间回到店里解开洗净,出来就一头漂亮的卷发了。“冷烫”受到爱好新鲜的广州人追捧,每天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上世纪80年代初,更多的个体发廊陆续开张,大南路的“新阁城”、中山八路的“嘉美”、连同“罗维丽莎”,都是最早期的个体美发店。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发师傅有“牛叔”许必坚、“上海仔”陈雄、“小肥”杨弥汉等人。早期理发师对潮流的把握主要来自香港电视连续剧或偷偷从香港带回来的时尚杂志,当时最流行的发型是《霍元甲》中女主角“秀枝”的发型,人称“秀枝装”。其余如“冷烫”的“爆炸装”、掩饰了发界的“奔头”也颇受欢迎。而出色的理发师还靠自己的观察,独创一派风格,如“牛叔”的“长碎”,“上海仔”的“西装头”和“小肥”的“高荫”都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杰作。

  见了二“冷”才进门
  【从此发廊的玻璃门上普遍印有“冷气开放”和“冷烫”字样,二“冷”成为个体发廊与国营理发店的最大区别。】

  随着个体发廊越开越多,“发廊”这一新鲜事物已在不知不觉间为广大广州市民所接受。后来的发廊还安装了空调,更新了座椅和工具,用上“花王”、“蜂花”等质量较好的洗头水护发素,顾客可在更干净与舒适的环境中理发。从此发廊的玻璃门上普遍印有“冷气开放”和“冷烫”字样,二“冷”成为个体发廊与国营理发店的最大区别。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个体发廊已在潮流审美和工具使用上领先国营理发店,而发廊更对自身服务提高要求,当时的理发师基本上没有休息天,连吃饭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在发廊的发展历程中,国外美发产品的引进对美发行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较早进入国内市场的染发产品是香港品牌“海灵草”,发型师用来做“半永久”的“色素护理”(俗称“汉娜”),说是“半永久”,其实这种染料不能进入中国人的发质,洗一次头后染发的效果也没了,并且只有红和黑两种颜色选择。尽管如此,比起没有染发产品前用双氧水加颜料来染发的操作,算是进步多了。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美发产品开始陆续进入中国美发行业。行业前辈陈新平记得,当时欧莱雅的香港代理商到内地发廊推广产品,举办讲座,介绍染发技术,同时讲授毛发结构等基础知识,那次讲座广州较前卫的发型师几乎全部到场,济济一堂,大家当时对产品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都感到十分新奇。
  从此“剪”、“吹”技能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染发电发产品对发型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发型师需掌握改变头发颜色、制造卷直效果等复杂的产品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也要运用这些技术,针对不同顾客的外形特征创造性地制造发型效果。

  大型、连锁相继出现
  【1989年,“潇洒”接手经营农讲所对面的国营理发店,对两层的铺面进行重新装修,更新设备,聘请“四眼雄”、“四眼志”等有名气的发型师,提升发廊的档次,成为广州第一个拥有100多平方米的个体发廊,即所谓的“大场”。】

  1995年,“潇洒”迁到世贸大厦楼下,更名“新潇洒”,盛极一时,成为广州高档发廊的代名词。
  90年代初,“八佰伴”在广州第一个进行连锁经营,随后“名流”、“俏然美”、“新汤美”等也成立连锁店。连锁店以企业形象作为吸引力,被消费者认可,正日益成为主流的发廊经营模式,发型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倒是渐渐消失了。
  这一时期,羊城发廊蒸蒸日上,在全国独树一帜。即使在上海,这个当年美发行业的领跑城市,一流的发廊里尽是广东师傅当道,陈新平说他1997年到上海,发廊里还是所有发型师几乎都讲粤语。而他1985年到武汉去,街上的发廊都贴有“高薪聘请广州师傅”的字样,走进一家声称有广州师傅的发廊,交谈之下发现对方白话发音并不纯正,细问从何处来,师傅们有说来自“广州湛江”,有说来自“广州云浮”,让人不禁莞尔。“来自广州”已成为发型师技术可靠的一个标签,陈新平说,这确实是值得让广州人自豪的事情。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发行业整体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也有很多优秀的发型师到国外深造。尽管如此,在全国范围内,广州凭藉锐意求新的进取精神,始终站在行业前列。只是如今行业透明度比以往大大增强,广州师傅已不是唯一选择,全国各地的发型师都能到广州学习技术,广州优秀的发型师也有到各地进行交流。

  ■数字
  据“罗维丽莎”第一代师傅牛叔回忆,刚开业的头几个月,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店前围观,小店十来平方米,只有两个师傅,收费是理发1.5元,烫发2.5元,不算便宜,可赶潮流的人都喜欢到发廊消费,因为那里可以做出最新潮的发型。因为客人太多,不得不坐到门口洗头。夏天店里开着风扇还是热,牛叔就干脆光着上身给顾客理发。牛叔在国营理发店里做大工,每月工资是32.95元,到个体发廊当师傅后,每月收入涨到四五百元。

  ■ 发廊故事
  到宾馆“闭关”修炼
  很多老一辈的发型师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对剪发基础还没有很深刻理解的时候,各人对“怎样剪才算好”这个问题各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几个发型师下夜班后聚在一起吃宵夜,为一个发型该怎样处理,争论不休,常常是“吵”到天亮方罢休,然后各自回家睡觉。
  陈新平说,在发型师普遍工资还是一千来块时,有些勤奋的发型师研究新发型时为寻求突破,特意带上工具和假头模型,到消费较高的宾馆里租一个房间,避开家里的嘈杂和发廊的不方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练习。宾馆的环境很舒适,可发型师根本不敢有片刻放松,因为在宾馆住一晚相当于他一个月收入的10%,因而用过这样的办法自制压力闭关修炼的发型师,一般技术都在短期内突飞猛进。
  为顾客梳晚装发型是另一种技术磨练,很多发型师提起一天内为几场婚礼的新娘伴娘扎装的经历,都对那种过度消耗记忆尤深。由于晚装发型复杂,梳头分区上夹需要很长时间,顾客又有不同要求,有的需要“玫瑰”妆,有的需要“荷花”妆,为加快效率,发型师只能加强个人技术,为了上夹子又快又准,有的发型师在练习时特地在手指上涂一层发油或浆糊一类滑溜溜的东西,增加难度以提高技术。发型师陆威说上世纪90年代晚装兴旺的时候,他天天为新娘子做发型,有时活多,不得不在清晨6点多时飞奔回发廊,最厉害的一次,在早上11点半前,就已不停地扎了近20个晚装发型,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疯狂。摆弄夹子多了,很多发型师都患有甲沟炎。

  ■ 随想录
  可塑的不只是头发
  发型是可塑的,对同一个人,应该塑造怎样的形象,不同的发型师会有不同标准。偏重考虑发型与个人外形特质吻合的发型师会根据顾客的脸形、肤色、体形、发质和气质来设计发型。偏重考虑发型与个人交际职能配合的发型师则更多根据此人的职业、年龄和性格来塑造发型。还有的发型师更多关怀顾客的需要,将设计方案与顾客的审美趣味结合。
  因此,为某人所设计的发型,很难有是不是最好的判定,只能评价说这个发型的构思是否有新意,或此发型放在此人身上,是否有助于营造浑然一体的整体形象。发型设计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头发长了就剪短的概念,它从原来关注个人形象的某个局部,发展到要从宏观上为个人整体形象增添光彩。在微观上,也跳出就“发”论“发”的框框,一步步深入,优秀的发型师为顾客设计发型,要首先考虑每人的不同发质、头形、头发疏密程度和生长态势等基本因素,进而通过运用颜色、层次、纹理和结构等理论,进行综合搭配,塑造带有个人特色的美的形象,同时还要考虑头发保养等问题。
  中国人全部长着黄皮肤黑头发,一个鼻子两只眼,头发是个人形象的重要点缀,善于运用则可制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彰显个性特点,使自己在芸芸众生中突围而出。走进发廊,顾客便把自己的形象交托给了发型师。发型师一方面肩负如上所述的制造美的任务,另一方面,为制造美的效果,他们必须在之前磨砺个人技术,为顾客塑造新形象的那几十分钟到数个小时的时间,正是发型师技能厚积薄发的关键时刻,除了必须得心应手地应用剪刀吹风筒等工具,还要区分和熟知各种美发产品的性能及效果。可以说,发型设计貌似简单,可摆弄头发要是讲究起来,里面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大学问。
  广州美发界元老“树叔”说,一个发型师永远无法依靠之前积累的经验一劳永逸。他从事美发工作50多年,感触最深的是潮流的飞速变化,无论之前积累已到达怎样的高峰,要跑在时代前端,就只能放下架子虚心去学,发型师必须注意时刻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一旦照搬了潮流,你就已经过时了。

  ■“发”变


  技术的变化
  “文革”时期,理发店提供的主要服务是把头发剪短,“三级装”就是当时最直截了当的发型。到上世纪80年代,发型师慢慢摸索出层次理论,讲究发型的线条感、通透感。到上世纪90年代,则探索发型的纹理,用立体三维的理论,注重结构。基础的结构理论分为“固体”(硬性整齐的线条,以“经典”发型为代表)、“边缘”(发型的层次分布在两侧)、“战争”(抽起头发修剪后放下的技术)和“均等”(从一点开始,发型根据头形延伸)四部分。2000年后,结构理论在四部分的基础上扩展到八部分。

  称谓的变化
  以前的国营理发店,也有称理发室、理发厅。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结束了对美的禁锢,人们于是惯称“美发厅”,而“发廊”这称谓既时髦又雅致,受到更多顾客喜爱,因个体经营面积较小,也有“发型屋”的称谓。随着美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较高级的称“发型设计中心”,也有称“形象设计中心”或“美容美发中心”,这些“中心”除美发外,还设有美容、美甲、形象设计、婚纱摄影等服务,有些还经营化妆品超市和美发美容培训学校,昔日的发廊正逐渐走上一条系列化发展的道路。


  国营理发店按规模、设备和师傅技术分为五个等级。丁级理发店只有1到2张不能活动的椅子,必须低下脑袋洗头。丙级理发店含3到4张木凳,凳子可供顾客后仰剃须,但不能转动,亦必须低下脑袋洗头。乙级理发店约有5到6张可转动的磨盘椅,可躺下洗头。甲级和特级理发店就是在乙级基础上设备更先进,环境更舒适。上层的国营理发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也曾锐意求新,1981年,德国威拿公司与在沿江路的“模范”理发室合作,成为美发行业第一个进驻中国的外商企业。“模范”按德国设计师提供的方案进行全面装修。当时国内凡有同行到广州,必少不了到“模范”参观。其他口碑较好的国营理发店还有上九路十八甫的“豪华”、北京路的“一新”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简介|VIP办理|广告报价|友情链接|帮助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美一天美发网 ( 粤ICP备15038272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837号

GMT+8, 2024-3-28 18:56 , Processed in 0.055029 second(s), 15 queries .

Design by zzmyt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