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美一天美发网

快捷登录

查看: 14165|回复: 4

[综合专区] 艺术不改变世界,政治才是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4-10 12:43:11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一天网客服微信:275273882
1.jpg

在北京的杨· 艺术中心, 柏谢尔· 玛库(BashirMakhoul)号称自己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并不复杂,占地也不大,走几步便可破解。独特之处在于他使用的材质——透镜面板(Lenticular),类似小时候玩过的立体画片,左右晃一晃,就会显现出不同的图案。
在展览空间中,两种不同的影像随着观众脚步的移动,一直更替、变换,都是土黄的调子,不显眼,再加上立体的效果,更模糊。往前走两步,往回退一步,才能大概看清迷宫究竟是用哪两种图像组合而成——一层是玛库和摄影师在巴勒斯坦所拍摄的照片。窄街和积木一样的房子,阳台上晾着衣服,店门口摆着拖鞋,几个男孩在小巷子里奔跑。
另一层是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纸箱,大多四四方方,表面被刻出门窗的形状,有的被折成圆柱体,一看便是清真寺的样子。层层叠叠的纸箱,好像一座人口稠密的阿拉伯城市。
“这个纸箱城市既像难民营,也像电子游戏,和军事训练基地更是一模一样。美国军队正是按照阿拉伯城镇的模样,建造了2700 座空房子,以便在军事训练中更高效地打击对手。”玛库在这件简单作品中放置的政治野心“昭然若揭”。
越战失败后,美国开始借助以色列军队来寻求城市战争的新手段,约旦河西岸成了他们的主要试验场。2000 年以来,以色列政府在加沙、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等地竖起分隔墙,在纳格夫,还有一座完整的阿拉伯城镇用以训练士兵。在美国本土的沙漠地带,也有一些类似的模拟城市被军方用来熟悉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巷战环境,被称为“鬼城”。
玛库把这个展览取名为“ 幽灵现, 幽灵隐”(EnterGhost, Exit Ghost),名字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正是比喻“鬼魂”的反复出现和消失。当冷战、越战等冲突把世界分割成两边,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边缘地带,在这张撕裂的地图上,巴勒斯坦,或者说被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正是玛库的家乡。

主题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4-10 12:43:25 |显示全部楼层
玛库是谁?
玛库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Galilee),却是以色列国籍。彼时,加利利已被以色列占领。
五六岁的时候,他就会用石头雕刻电视里的喜剧演员。十几岁时在巴黎看到古典雕塑,又开始用石头临摹罗丹等人的作品。在当时的以色列,学生必须先服3年兵役才能上大学,而玛库来自一个基督教家庭,可以免去兵役,但必须等到21岁。在那之前,他先做了3年木匠。此后便一路在英国读到艺术学博士,现任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院长。
玛库在家乡接受的是以欧洲文明为主导的教育,同时辅以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等他到了英国,身份也仍然是以色列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他感到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别人的礼貌态度背后徘徊:你是谁?你到底是谁?玛库并没有土生土长欧洲人的五官,却混迹在一群欧洲人中间谈论风雅,何况他还是一个拥有以色列国籍的巴勒斯坦人。
Who the fuck are you? 这个问题日后成为他一件装置作品的名字。
在与策展人Gordon Hon的一次对谈中,玛库再次解开这个他一直试图用艺术来回答的谜题:“对于一个在以色列长大的巴勒斯坦人来说,我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国家既是我的,又不是我的。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时刻都会被提醒,他们是在以色列,而不是巴勒斯坦,只不过是因为被容忍,他们才能留下来。我的村庄不在任何以色列的地图上,所有的巴勒斯坦地名都会换成希伯来语。我知道我的双脚正站在巴勒斯坦的大地上,但四处看到的都是一个叫做以色列的奇怪地方。我能找到的唯一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在我的身体里,在我脚下,在我手中,比如说,我的血液。我就是想如实地使用这些,同时又满载着象征意义。”
他使用过的材料包括暴力冲突中被丢掷的石头,以色列士兵在占领区留下的涂鸦,以色列国旗上的六芒星、蓝色等元素,以及他仿制的伊斯兰黄金时期的古钱币——放在今天,约等于石油贸易带来的钞票。
1989年,他开始围绕巴勒斯坦国旗展开创作。在当时的以色列及其占领区,有非常明确的法律禁止在艺术和设计作品中同时出现黑、白、红、绿,玛库也是到了英国,才敢动用这四种颜色做新的排列组合。“我有意识地在欧洲画廊中‘宣传’这面旗帜,让很多英国人感到震惊。”“爱尔兰的三色旗在北爱尔兰地区也是被禁止的。”Gordon Hon补充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4-10 12:43:3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是浩劫
翻看玛库的作品序列,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他不忌惮在艺术中表达政治观点,二是他直接在作品中加入私人的生活经验。
1948年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是一切的开始,“一些人占领了另一些人的家”,人们开始四散、分离、逃命,巴勒斯坦人把这一年发生的事称为“浩劫”(Nakba)。
玛库的父母在“浩劫”来临前一年订婚,结果婚礼计划被以军的轰炸打乱,两人一路奔逃到黎巴嫩,进入难民营。但那里的惨状让玛库的父亲改变了主意,与其在难民营过着没有未来的日子,还不如拼了命回到自己的家。这是一场冒险。犹太复国运动的支持者们就守在边境,随时准备射杀试图返回的巴勒斯坦人。这对年轻男女还是决定回去,两人只在夜里赶路,白天就找地方躲起来,赶路时绝不能对话,而是靠肢体接触来传递信息。那些连月亮都没有的夜晚,是他们最安全的时刻。玛库据此做了一段名为“回家”的视频,重现那一路上的黑暗和寂静。他把镜头对准一棵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橄榄树,让画面越来越暗,直到一片漆黑。当年那对年轻的巴勒斯坦恋人就是在同样的黑暗里穿过边境,赶夜回家。母亲的自述就作为旁白。
玛库的祖母也是在1948年与其他家人分离,她进入黎巴嫩避难,并一直在异乡终老。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家人失去联系。几经周折,玛库才重新找到她。祖母开始给他寄一些录音带和照片,因为她不会读写,玛库则会录一些视频作为回应。祖孙俩交换着遥远的生活,信件常常要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到达。“距离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被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能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甚至无法联络,分隔在两个国家,两个彼此敌对的国家。”1997年,玛库获得英国国籍,终于可以去贝鲁特看望祖母。他第一次见到祖母的房子,小小一间,几乎快被风卷残云的历史淹没。
祖母的故事被记录在1997年的展览“共生”中,展出了他在贝鲁特拍下的墙上的弹孔、门上的裂痕—一切赤裸裸的战争的伤疤,也包括祖母年轻和年老时的照片—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足够把一个美丽的巴勒斯坦姑娘,变成一位染上黎巴嫩口音的老太。
“我把她的录音带都保存下来,但是直到她去世,我一直没有好好地听完它们,因为每次我听的时候,那悲伤的声音都会让我流泪。这便是很个人化的时刻,我甚至都不敢听我自己祖母的故事。当这种情感变得很深,我就会让经验学术化、普遍化,让其他人也能进入这种情感,并感到其中的价值。”
从2007年的展览“在冲突中返回”开始,玛库尝试用更为直白的方式,表达对巴勒斯坦的情感。在那次展览中,他也使用了透镜,让巴勒斯坦过去和现在的影像交叠。玛库希望自己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巴勒斯坦的传统艺术区别开来,摆脱那些“说教的、图文并茂的形象,或者抒情的诗意的民族主义”,因为“这些形式都太固定太死板,容易被对手利用”。他很反感印在以色列明信片上的阿拉伯人形象——原始的游牧民,住在帐篷里,跟着骆驼,随时都可以被移动,而非土地的主人。
对于眼下的巴以局势,他并不乐观,和平看起来遥不可及。但他说:“只要巴勒斯坦人始终存在,就会不断谈起他们的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920

积分

原官方认证会员

发表于 2012-4-10 14:14:21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 何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32

积分

老用户组

发表于 2012-4-11 15:38:19 |显示全部楼层
高深,理解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简介|VIP办理|广告报价|友情链接|帮助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美一天美发网 ( 粤ICP备15038272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837号

GMT+8, 2024-3-28 19:37 , Processed in 0.056353 second(s), 18 queries .

Design by zzmyt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